这篇文章结合了历史资料和个人看法,文末也标明了引用的相关资料出处。
杀掉任圜之后,安重诲就算是当时后唐最主要的实权人物了。
不光是掌舵的高官,还挺不错的境遇,明宗特别信赖的那种权臣。
君臣之间的感情一向都很深厚,安重诲年轻时就投身于明宗的身边,为明宗提刀牵马,一起征战共度难关。十几年的军旅岁月中,两人建立了一种别人难以匹敌的情谊,甚至可以说是莫逆之交。在邺都兵变那会儿,明宗又因为犹豫不决,特别依赖安重诲的帮忙,由此功绩加身,可见其对安重诲的信任,所以安重诲多少有点自得其功,性格和思想也渐渐发生了些微的变化。
这个人呀,既然当了权臣,就得把朝政抓得紧紧的,后唐一切大小事都得他插手,事无巨细都让他定夺。以前有人任圜在,他还能稍微收敛一点锋芒,可任圜一死,他就变得毫无敌手,放眼朝野谁也不能再制住他了。要说他是谁也不放在眼里,别说官员,就连明宗也怕他三分。
有这么一回,宫里的殿前展真官马延不大清楚啥事惹得安重诲不爽,结果安重诲也不啰嗦,直接就抄起刀来,在宫里就把马延给杀了。
那个殿前展真官啊,实际上是个负责礼仪和护卫皇帝的官员,主要担负护卫皇宫和皇家仪式的任务,说白了呢,这个职位基本上是皇帝意志的象征罢了。你看,打狗都得看主人嘛,马延身上可是带着皇权的气息,把他给杀了,不就是在惹皇帝不高兴吗?
你说得没错,说不定安重诲真有这个心思呢,他杀马延可是先动手,再去禀报明宗,就像那次矫诏处死任圜也是一样,先把人给宰了,然后再向皇上交代,明宗表面看起来没多说啥,可心里头猜测着肯定也有他自己的想法。
皇宫里的官员,尤其是马延和任圜这种,都是皇帝亲自挑选、任命的,要是真有啥错,只有皇帝才能剥夺他们的性命。你安重诲擅自杀人,算得上是越权了,这是明摆着的僭越。
负责守卫夏州的大将李仁福,知道明宗平时喜欢欣赏鹰鹞。有一次他捉到一只品相极佳的白鹰,想献给明宗。结果一到宫门口,就被安重诲拦住了,安重诲直接代明宗拒绝了,说不要,把这玩意儿送回去吧。
安重诲一离开,明宗心里直痒痒,忍不住,却又不舍那只白鹰。于是派人拦住来了的使者,把白鹰偷偷带了回来。不过,他也不敢让人知道,只能偷偷摸摸地玩。玩的时候还总惦记着,心里暗暗叮嘱自己:这事儿万一被安重诲知道,麻烦就大了。
你觉得呢,明宗在这个时候,心里到底是对安重诲充满敬意,还是存着怨恨呢?
权力就像淬火的刀刃,最终会割断金兰之谊;朝堂宛若深不见底的深渊,常常吞噬愿意赴死的好友。渐渐地,君臣之间也莫名多出了些摩擦。
这事儿的根源啊,就在明宗的养子李从珂身上出了问题。
李从珂呢,家在镇州平山,是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,父亲早年去世,跟着母亲魏氏生活,一起撑过日子。
多年前,明宗还当军中大将的时候,带兵攻下平山,正巧就把魏氏和李从珂给俘虏了。
魏氏长得挺漂亮,李嗣源挺喜欢,就把她接了做妾室。至于李从珂,那时候才十岁,李嗣源也挺疼这个小孩,于是就把他收为养子。
五代那会儿养子制度特别盛行,皇帝、将军、官员、各路名流,谁家不养个养子。要说起来,除了五代十国时期,其他时期收养的养子总数都不及那时多。
因此,我们得琢磨琢磨,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会出现这么特别的养子政治现象呢?
第一,是军阀在组建自己核心的武装团队。
其实,这种做法并不是五代时期才出现的,早在唐朝就有了。安史之乱期间,安禄山一下子把契丹和同罗地区的男丁,一共八千人,全部收做养子,这八千养子,实际上就是他叛乱的主力军。
比方说李克用收养李存孝,李嗣源成为养子,这都算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前者变成了五代初期的核心战斗力量,后者则成为了后唐建国的重要功臣。
大家都知道,在唐朝玄宗时期,普遍实行的兵制就是府兵制,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有一支常备军,可到了五代十国那会儿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府兵变成了募兵制度,军阀们没有了固定的常备军,得靠自己招兵买马,组建军队。
在募兵制这种局势下,军阀们会养子,安排他们当将领,其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和部下之间的忠诚关系。这么一来,大家心里更有底,彼此的关系也更牢靠。
第二,收养子这个点子,到底是谁最早想到的,没人确切知道,不过这个招儿确实挺聪明的,专门用来对付战俘和投降的将领。这么一来,把他们收为养子,不仅能打消他们的敌意,还能变成自己的帮手,简直是一举两得。
三,对于那些被收养为养子的人来说,优惠不少。军阀自己权势熏天,成为他们的养子,借此攀附这些权贵,能换来不少政治上的资源。再看五代十国那个乱世背景,社会风云变幻,门阀世族体系从黄巢起义开始就逐渐土崩瓦解。而如果成为军阀或贵族的养子,不光是寒门子弟,连游牧民族的将领,也有机会跻身核心的权力集团,实现身份的逆转。
在战乱不断的年代,亲生孩子的生命实在是不好保障。一旦打仗,死伤无数,军阀的亲生儿子要么战死,要么难逃一死。这样一来,这些大人物要是没了亲生接班人,只能把王位传给养子,虽然说这个传承可能只是个名义上的关系,毕竟血缘不是那么重要了,但没有别的办法。比如后周的太祖郭威,兵变时他亲生子嗣全都遇难了,最终只得把皇位传给养子,没得商量。
你想啊,郭威那还算不错的,毕竟柴荣跟他还有点血缘关系,哪像一些养子,根本就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,结果皇帝一死,家也绝了,没办法,传位的事只能这样。
不过嘛,世间万物都在循环往复,阴阳总是相互生克,养子制度虽然有不少优点,可缺点也不是没有啊。
一旦养得越多,名义上的儿子也会跟着变多,是不是在某种层面上,他们都可能有机会继承你的财权?这样一来,养子和亲生子之间,养子们彼此之间,为了续承的权利,打得那可是相当激烈、血腥的。
养得越多,做义父的逐渐变得麻木,养子们也不再敏感,你能确保你收的养子全都是忠诚如柴荣,而不是像吕布那样的反叛者吗?这样一来,忠诚的问题就出来了,怕的就是养了这些养子,结果却成了养虎为患。
再说义父和养子之间的关系,很多时候都是靠着政治和军事的利益搭起来的,真不是真正的血缘亲情。而这个话题又扯回来,古代能顺位继承的太子又有几个?真要算亲生的,哪还少得了弑君杀父的事,更别说那些收养的了。
要是军阀一没了势力,养子的野心又开始膨胀,或者外头有点什么诱惑,根本不用那些名气响亮的马,比如赤兔马,几百两银子就能让养子对义父挥刀相向,真是说不准哪一天就会变成这样。
而且呢,很多养子毕竟是养来的身份,肯定是被重用的嘛,常常担任要职,握有兵权。一旦他们反叛起来,局势那可是难以收拾的,后果可不止一点点。
要是一个军阀太过依赖或者大力扶持那些没有血缘关系、纯粹为了利益而收养的养子,就会对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传统伦理观念带来一定冲击。
讲到底,五代十国时期收养养子的最大毛病就在于,它大大增加了政治继承的不稳定性,也让内部争斗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。
本来,养子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皇位,延续势力,不过在那会儿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,反倒是个讲究武力的时代。养子们想要发挥正面作用的机会少,倒是负面影响挺多。大部分养子都变成了推翻政权、父子相残、君臣互疑、军阀混战的重要推手。
明宗的养子李从珂,未来可得担负起这其中的一份重任。
李从珂,人高七尺多,身材挺拔,性格沉稳,平时话不多,举止谨慎,毫不张扬。由于他沉稳的性格,李嗣源很欣赏他,总是把他带在身边,因此他还小就跟着父亲一起上阵了。
虽然李从珂在打仗方面比不过他父亲李嗣源,但他这个人打仗倒是有个特别的脾气,那就是喜欢出奇制胜,善于用一些阴谋诡计,喜欢冒险。
当年庄宗和后梁对峙,双方在黄河边交战,河东军败退了,后梁军也跟着撤退。没想到李从珂乔装打扮,偷偷混进了后梁军队伍里,随着他们一起退到后梁的营寨门口,他突然出手,出其不意地袭击,斩杀了几名后梁士兵,还将营寨前的后梁军旗给砍翻。最后,他悠然自得地退了出去。
李嗣源对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没什么反应,不过庄宗在一旁看着,倒是眼前一亮。要知道,五代第一玩险的儿子就是他自己,庄宗一见李从珂这番动作,心里那叫一个高兴,忍不住夸一句“壮哉”,还亲手赏了他一坛美酒。
庄宗攻打梁的时候,直奔汴州,那支攻汴的军队由李嗣源担任主帅,前锋则是李从珂。
所以,等到汴州拿下,后梁灭亡之后,庄宗还专门说过一句话:
恢复大唐江山,真得说是你们父子两的功劳啊。
城墙上到处都是裂口,焦木底下堆满了碎片,地上散落着兵器和盔甲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和一股焦糊的味道。虽然环境很差,但不管是君王、将士还是士卒,脸上都挂着难以掩饰的笑容,显得格外开心。
所谓命运,其实就是在我们还没察觉之前,已经变成离弦的箭头,一旦射出就没有退路,命运便像奔流不息的长河,终究要流向大海,这是它唯一的归宿。
如今看来,那是庄宗生命中的巅峰,也是后唐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的分界线。那一瞬间,李氏父子,李氏兄弟们齐心协力,彼此扶持,以为,这一刻,会成为永远的记忆……
谁说谁是神兵,或是贤臣良将,都是命中注定,各自有着不同的原因。
炒股股票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