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的某个早晨,办公室的空气还停留在隔夜的闷热之中,一台老式显示器发出幽幽的蓝光,小雅眉头紧蹙,正对着屏幕反复刷新那串数字。1.7298、72%、14.6亿——这些数字没有鼓点,却像是无形证据,把一群人心里的焦虑、怀疑甚至莫名的自信,全都照了个透亮。基金的净值涨了72%,睿远成长价值基金——这只老将傅鹏博打理的基金,在冷静的数字背后,仿佛埋伏着更深的谜团。市场的路,从来不是单行道。
如果你是持有人,面对这串数字,会做什么?选择继续持有,还是说“有一就有二”,赶紧赎回止盈?对着72%涨幅,是该感恩戴德,还是如坐针毡,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牛市的最后一顿饭?人性在这里闪烁,投资的逻辑有时像塑料袋里的气球,随时会炸。
讲述这样一个“基金的高光时刻”,职业经验告诉我,光鲜背后总有“遗憾”这个词在捉弄人。傅老师在最新中报里不无遗憾地提到,本轮投胜宏科技,比如布局并非早到极致——拐点虽嗅到了,但落地稍慢,因此吃到的蛋糕少了一角。黑色幽默一点,就是你刚盛好一勺冰激凌,旁边的监管员却说“最多十成,不许再多”。于是,涨得太快反倒成了麻烦,被动卖出,生生砍掉了最肥的一块利润,只能感慨“谁让规则比胆子还硬”。
投资的现场,从来不是拍手叫好。看看这三年多,基民申购和赎回都挺大,赎回额甚至高于申购。尤其是两年半里,申购金额不到40亿,赎回却超90亿。人们在低位吓得要死,放大赎回,这或许是主动公募基金的真实写照。你说这是“割肉”,他们说这是“割风险”,谁对谁错很难一时下定论。
再回头看傅老师的策略,一如既往的高仓位运行——股票仓位超过90%。但今年,持股集中度也站到了历史新高。一季度末最高,二季度稍降,但仍是次高。集中度高,意味着信心重投,或者说——敢赌新趋势。可惜,这个信心总要被监管按下脑门,单只股票不能超过资产10%。于是,胜宏科技成了基金的“香饽饽”,却吃得不够痛快。
“寻找高景气和高成长公司”是睿远这只基金的DNA,也是傅鹏博在中报里反复强调的方法论。其实,这和大多数人并无二致,都想找风口上的猪。可现实是,高景气和高成长本身就是带着波动的代价。你想要吃到AI浪潮的肉,就不得不忍着短期大幅震荡,业绩和心理一样,都要练出韧劲。
今年傅老师在AI板块下注决绝:重仓胜宏科技、寒武纪……这些公司短期暴涨,但逼近监管红线,胜宏科技被迫减持。谁都想“一把把赚完”,可这就是规则的黑色幽默:系统设了闸,基金经理只能被动卖出,象征性地对市场说“你太优秀,我实在管不住我的手”。至于寒武纪和新易盛,持仓没到上限但也有卖出,一半是应对赎回,一半降低成本。傅老师的换手率不到50%,低得像银行存款,交易虽少,却都是为组合安全和持续性服务。
睿远成长价值还有三成在港股,行业分布极度偏向制造业、信息技术和医疗。金融股只占0.01%,传统行业基本被忽略。这种风格,离市场“喜欢眼前见好就收”的心态很远。成长股和价值股的切割,其实在真实动态中早就混成了汤:你以为成长的危险,可能是价值的核心;你以为价值的稳妥,也许早已暗含成长的瘾头。
今年基金重仓股中,最长情的“伴侣”是立讯精密和中国移动。立讯连续25个季度、中国移动18个季度未断,傅老师说过,不求投机之快,但求长期之稳。可有趣的是,最赚钱的,却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新秀——胜宏科技,新易盛,寒武纪。像同学聚会,最后鼓掌的不是老同学,而是突然冒出来的网红。
新进重仓股寒武纪,业绩增速高得近乎夸张,公司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47%,净利润首次半年度为正。银行定期存款看了要生气,巴菲特估计也要皱眉。可问题是,这种增长能否持续?管理层自己都在公告里强调“这只是初步预测,别当真”。这让我想起后厨师傅做鱼,有人冲进来说“能不能只要鱼皮”,师傅摇摇头,“留给别人点希望吧”。
新易盛主营光模块,营收增速同样亮眼。它和寒武纪尽管短期受益爆发,但傅鹏博并没“一路吃到饱”,而是通过小仓位交易降低平均持股成本——警惕资产泡沫,控制风险。这比什么“坚定持有”理念更现实,也更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:你要相信未来,但得时刻惦记钱包里的钞票是不是要提前溜。
再看“腰部公司”,今年广汇能源被大举卖掉,阿里和比亚迪买入增多。广汇基本面压力大,利润同比下降40%。能源企业,过去三年行情好时是宠儿,现在一回头,产能过剩变成了业绩“照妖镜”。阿里巴巴和比亚迪这样的巨头,尽管业绩有波动,但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还是吸引了长期资本,特别是AI和新能源赛道上,谁都想赌一把未来。
不过,所有这些操作和选择,不管多透明、多诚恳,终究逃不过基金净值和基民赎回的矛盾。你赚了14.6亿、净值涨了72%,但半年净赎回15亿,很多人就是熬不到净值创新高那一天。这和人生一样,谁都盼望“活到顶点”,可大多数人熬不过低谷。黑色幽默地说,市场像过山车,绝大部分乘客在下坡时跳船,上坡全是空座。
最后,傅鹏博在中报里提到,PCB和AI的经验给基金带来了“查缺补漏”的启示——拐点公司早研究、早布局,才能吃到大机会。这算不算“遗憾”?其实,所有投资经理多少都活在“没吃全,不够早”的遗憾里。投资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,只有不断在不足中修正自己的人。
那么问题来了:在当前这种“暴涨”与“赎回”、新旧赛道交错,成长和价值混杂的市场环境下,投资者——无论是基民还是基金经理,到底该如何在波动和趋势中寻找自己的安全边界?适度的谨慎,是否真的能避免更多的遗憾,抑或只是让遗憾推迟到明天?
这个问题,恐怕只有自己能试着回答。毕竟,市场先生不会告诉你他的底牌,人生的路,也没人替你规划出口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炒股股票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